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创新工程教育改革助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网      时间:2023-06-20 05:02:09


【资料图】

高泽晋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其中,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是托举区域产业结构由“制造”向“智造”迈进的坚实支撑力量,而工程教育则是培养、储备上述三类战略人才的基本途径。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正在面临产业结构转型的严峻挑战,曾作为经济增长重要支柱的“人口红利”逐渐向“人才红利”过渡,谋求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成为区域发展的新诉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亟须对既有工程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解决产教融合“两张皮”的办学弊端,改善工程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的脱节现状,力争打造、储备一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多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队伍,以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这一指导思想。结合区域总体生产力布局,创新工程教育组织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当前,我国主要以高等学府和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载体开展工程教育。然而,多数院校忽视自身科研实力或育人特色,在设置工程教育专业及人才培养目标时缺乏对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调研,致使工程教育质量偏低、工程人才输出质量难以匹配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结合区域生产力总体布局,创新工程教育组织模式,既需要面向不同产业需求,因地制宜地设置工程教育专业及人才培养方向,面向支柱产业需求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同时,亦面向战略产业需求建立未来技术学院;又需要打破传统的基于学科的学院设置,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各培养单位基于自身科研实力、特色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推进学科专业结构的改革,真正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储备多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创新院校师资与企业专家的双向互通机制、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院校教师是工程教育的中坚力量,工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脱离产业实际的象牙塔式师资队伍难以培养出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多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推广、实施院校教师与行业企业的双向互通机制,能够有效弥补院校教师在工程意识、产业敏感及实践能力等层面的不足。“双师型”队伍建设需要将行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历纳入院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标准体系,重点搭建院校教师赴行业一线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的工程实践平台,促使一批院校教师从象牙塔迈向工程实践一线。同时也需要倡导、支持院校聘请行业内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兼职授课,引导工程应用实践走进院校理论课堂。创新专创融合的工程教育方案、提升学生解决行业工程真问题的能力。改善工程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的脱节现状,要求工程教育兼并重视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不可轻实践而重理论、更不可轻创新而重传授。将专业理论学习、工程实践培训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思维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及工程实践能力,打造专创融合的工程教育方案,成为提升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专创融合工程教育方案的健全,既要求院校结合专业理论教育,深化双创课程体系,完善专业理论学分与双创实践学分的认定及互换机制,又要求双创导师、创投资金、信息平台、技能认证、行业实践、学科赛事等社会创新资源导入院校,实现对学生参与双创实践训练的定向指导与帮扶,助力学生获取多种职业资格和能力证书,提升学生直面行业工程真问题的解决能力。创新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深化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完善。建设一支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必须调动好院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然而,当前企业参与工程教育的路径有所限制、收益模式尚不明晰,导致了“校热企冷”“合而不深”等突出的产教融合问题,亟须激发企业主体积极性,拓宽、明晰企业参与工程办学的途径与收益模式,将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大力开展工程办学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改革试点,允许企业以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股、入股或与院校共建产业学院(二级学院)、实训基地、创新基地等并享有相应权利,支持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方能不断推进产教融合长效机制的健全、深化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完善。(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讲师)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